淮法干警说 | 朱强:跟班“取真经”,奋斗正当时
在日前举行的第四期“淮法青锐”导师微课堂上,淮安中院6名干警结合自身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工作,谈感想、说体会、讲担当。今天,我们一起听一听市法院民四庭法官朱强在最高法跟班学习的感悟收获,供大家学习思考,共同提高。
今年4月至10月,我和研究室解思辛副主任有幸到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锻炼学习。是组织的培养使我们有了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段学习时光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将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在思想、专业和视野等各方面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蜕变。
改变原有猜想 现实中的最高法是自什么样
曾经天真地以为,最高法应当没那么“忙”吧,应该不需要加班吧,毕竟绝大多数一审、二审、再审的案件到不了这里。然而当到了最高法,我的想法被彻底扭转。先讲讲作息时间,最高法规定的作息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但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人加班是常态。而北京的通勤状况大家是了解的,1小时能到家算距离较近的,所以大多数时间大家都在工作或者在去工作的路上。再讲讲法官的工作量。以在手案件为例,案件较多的法官已超百件,而最高法的法官不仅要承担办案任务,同时还要承担部分司法解释的起草、请示答复等工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司法解释的讨论,大家从晚上5点讨论至凌晨3点,反复打磨形成意见。工作节奏之快、强度之大,非亲身经历是难以想象的。
这半年时间里,最闲暇的时光是每次午饭后的散步。从最高法南门到东郊民巷,再到天安门广场。散步的时候,解思辛副主任和我会交流工作中的经验、探讨案件中的争议以及未来工作的设想,很多难题正是在散步中解决的。节假日期间,研究室的领导们自己加班,但会劝我们少加班,多出去领略首都的美食、美景等等。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的锻炼学习更加暖心。
我和解思辛副主任都在研究室的民事处,这里的工作主要有法律及司法解释起草、法答网运行、司法建议回复以及日常函件的办理等等。
多学多思多悟 我们在最高院干什么
先谈谈法答网工作 我们负责法答网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撰写以及优秀答疑的筛选工作。建议大家可以多了解学习法答网的答疑,特别是最高法的答疑,代表最新的观点。每个答疑发布前都是经过层层审核,所以正确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再谈谈函件办理工作 研究室的来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其他部委就法律制定或修改征求意见,一类是本院其他部门在案件办理中针对法律适用问题征求意见。虽然大家习惯称之为“毛件”,也就是小件、小案子的意思。但是对我们来说,这可是其他部委、最高法其他部门征求的意见。刚开始时也很痛苦,因经验缺乏、知识不够等原因,一个件可能被领导退回三四次。领导在审核时会追问你每一句话的出处和理由。为办理一个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甚至为了一个观点,去买一本书。如公民代理中“公民”范围如何确定的问题,限缩公民代理范围是2012年修正《民诉法》第58条立法目的,为此专门买了2012年全国人大法工委编著的《民诉法释义》一书。这就是半年学习结束时,解思辛副主任和我都带了一箱书回来的原因。正是不断地学习思考让我们后期的函件办理很顺利,基本是一次审核通过。
知识经验传递 我们回来后该干什么
挂职锻炼结束后,我深知有责任将在最高法研究室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单位。通过这半年学习,最高法干警身上的优秀品质让我深深震撼,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谈几点思考:
工作后,我一直在思考何为幸福,如何才能幸福。挂职结束从最高法返回淮安后,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要知足,懂感恩。我们有这么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氛围,理应鼓足干劲往前冲!
在最高法研究室,我深刻体会到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于司法工作的重要性,直观感受到最高法同志们遇到法律难题时的韧劲。作为法官,案件办理时必然会遇到新情况、新争点,面对上述状况时,应作有心人。要更加主动作为、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成为法学理论功底扎实,对本领域审判实务和法律问题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型法官。
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绝不是来“走程序”的,实质性的解决纠纷是办案的目标。坚持“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寻求案件最优解,推动情理法的融合。这也要求我们将目光从“案子结没结”转向“纠纷有没有实际化解”,将服判息诉放在首位,解“法结”更解“心结”,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把“如我在诉”理念落到实处,让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于细微处感受到良法善治的温度。(朱强)
来源:淮安中院
编辑:赵秩逸
挂职锻炼结束后,我深知有责任将在最高法研究室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单位。通过这半年学习,最高法干警身上的优秀品质让我深深震撼,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谈几点思考:
工作后,我一直在思考何为幸福,如何才能幸福。挂职结束从最高法返回淮安后,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要知足,懂感恩。我们有这么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氛围,理应鼓足干劲往前冲!
在最高法研究室,我深刻体会到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于司法工作的重要性,直观感受到最高法同志们遇到法律难题时的韧劲。作为法官,案件办理时必然会遇到新情况、新争点,面对上述状况时,应作有心人。要更加主动作为、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成为法学理论功底扎实,对本领域审判实务和法律问题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型法官。
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绝不是来“走程序”的,实质性的解决纠纷是办案的目标。坚持“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寻求案件最优解,推动情理法的融合。这也要求我们将目光从“案子结没结”转向“纠纷有没有实际化解”,将服判息诉放在首位,解“法结”更解“心结”,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把“如我在诉”理念落到实处,让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于细微处感受到良法善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