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新“枫”景 | 代表委员调研法院诉源治理工作
7月18日下午,淮安市人大代表葛志军、刘婷、潘虹、陈汉英、姜洁、王绚和市政协委员刘奇、严文利、宋江红、方慧走进淮安区人民法院根治欠薪工作站和融合法庭等场所调研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淮安市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玲,淮安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黄波等参加活动。
在淮安区法院“根治欠薪”联动工作站,代表委员们认真听取“一站式联动工作机制”情况介绍,实地了解位于该区河下街道“优+”融合法庭运行机制和实际成效,就如何进一步加强诉源治理工作进行座谈。
座谈会上,围绕采取关口前移实质化融入矛调中心、多元联动构建类型化解纷平台、能动履职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以及完善保障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等四方面措施,黄波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淮安区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情况,相关部门汇报了该项工作在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代表委员们对淮安区法院在诉源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诉源治理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并结合自身履职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就进一步推动全市法院诉源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李玲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在“深度融入”上下更大功夫。要找准职责定位,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争取更大力度支持,推动诉源治理纳入社会治理总体规划布局,促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从“法院单打独斗”向“多元融合共治”转变;要依托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统筹和组织优势,深化府院联动,充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方资源,推动法院与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治理组织等建立联通共建机制,实现内外联动、上下协同、有序衔接,打造更为有效、更符合民情的诉源治理模式。
二是在“调解指导”上下更大功夫。要做实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责,配齐配强指导调解业务人员,健全业务指导机制,促进提升人民调解工作实效;要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抓手,将诉调对接的“调”再向前延伸,切实提升纠纷调解质效;要做好“引进来”工作,积极吸纳人民调解、行业协会、乡贤能人等调解资源入驻法院调解平台,构建“法院+”多元解纷格局;同时要做好“走出去”,打造“法官驿站”“融合法庭”等平台,推动法官“进网格、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和普法宣传机制,强化调解培训、类案示范,加强对调解员、治调工作者的调解业务指导,有效提升专业素养和调解技能,助推更多纠纷化在源头、解在诉前、消在萌芽。
三是在“实质化解”上下更大功夫。要对诉至法院的案件,在每一个环节都把案结事了、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实质化化解矛盾纠纷,防止“一案结多案生”;要坚持能动履职理念,推动关口前移,将诉源治理贯穿立、审、执、破、访等案件办理全过程,注重全流程调解、实质性解纷,从源头上减少诉的形成、执的发生、案的衍生、访的产生,推动案件数量向下走、办案质效向上升;要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做实“抓前端、治未病”,围绕多发频发矛盾纠纷,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制发司法建议,从社会治理角度提出法院治理方案,切实将司法建议转化为良好社会治理效果。(图文/淮安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