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中院召开打击常见网络犯罪工作新闻发布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网络空间。近年来,淮安市涉网络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呈现高发多发态势。9月26日上午,淮安中院召开涉网常见犯罪案件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两级法院打击相关犯罪工作开展情况,并发布八起典型案例。

会上,市法院刑一庭副庭长冯旭通报了全市法院关于涉网常见犯罪案件审判情况及建议,刑一庭法官助理王凯、童田甜解读典型案例,会议由市法院新闻宣传处处长赵德刚主持。

据发布会通报,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理涉网犯罪类案件涵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开设赌场、诈骗、敲诈勒索、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犯罪行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开设赌场罪两类常见犯罪为例,2021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17件52人、2022年,审结25件60人,其中涉网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占比约为九成;2021年,全市法院共审结开设赌场罪案件87件291人、2022年,审结55件170人,其中网上开设赌场案件数量占比约为七成。其他各类罪名中,涉网络所占刑事案件比例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网络犯罪类案件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网络黑灰产形成闭环生态圈。黑灰产上游为犯罪集团提供技术工具、收集个人信息,或为导流获客、广告推广;中游实施诈骗或开设赌场等犯罪;下游利用支付通道“洗白”资金,构建起完整黑灰产生态圈。规模庞大的地下黑灰产密切配合,为网络犯罪持续“输血供粮”。数据显示,有四分之一的网络诈骗是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精准出手”,有针对性实施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犯罪黑灰产业的关键环节。

二是犯罪手段花样翻新、迭代更新。网络犯罪呈现网上网下、境内境外、虚拟现实相互结合,网络犯罪手段方式交织升级的趋势,犯罪手段越来越隐秘,难以被发现。境外操纵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跨国“裸聊”,对被害人进行敲诈勒索;将赌局藏入QQ群或微信群中,通过“赌大小”“压单双”“猜数字”等形式组织赌博活动;披着炒币的外衣,实际是传销的新骗局。同时网络犯罪服务专业化、模块化的结构,使得各模块之间的技术细节互不了解,人员可以互不见面,专业“跑分”、“引流”,整个案件存在串并案件数量多、涉案地区广的情况,导致难以追查,给案件侦破和被害人经济损失挽回带来极大困难。

三是犯罪危害叠加升级。网络犯罪危害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相互交织传导,社会危害“量”的积累往往会导致“质”的突变,敏感的生活“小”信息常常会酿成严重的社会“大”事件。当今是电子数据时代,通过移动网络实施赌博犯罪,针对大量的手机用户,导致传播范围广泛,传播对象不特定,极易快速蔓延,对社会法治环境的构建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

为此,发布会建议:

一是加大法治宣传,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能力。个人不仅要谨防成为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受害人、个人身份信息的泄漏人、网上赌场的参与人,同时,也要增强法律意识,防止沦为帮助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的“工具人”、境外赌场发展会员的“共谋人”。下一步,市法院将通过组织旁听庭审、发布典型案例等形式,全方位开展法律法规、形势政策宣传活动,引导群众特别是学生群体、老年群体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谨慎添加陌生人微信、QQ,杜绝出卖或出借个人银行卡、电话卡、支付账号等现象发生。

二是齐抓共管,推进刑事严打整治。网络犯罪涉案地区广、涉案人数多、关联案件多。侦查机关需要充分利用网安的技术优势和信息研判平台,对犯罪的作案方式、特点,进行分析研判,增强案件侦办能力,提升案件侦破效率。检察机关需加强对办案的指导,解决案件定性、办案程序、鉴定等问题。审判机关要明确法律适用和证据标准,妥善处理好法条竞合等问题的认定标准,依法准确定罪量刑。

三是增强网络监管,形成防范治理合力。根据网络犯罪的新特性,对网络犯罪实施整体、全过程防控。有针对性的发出司法建议,督促网络运营商和相关网站管理者加强监管,严格审核责任;督促各类即时通讯主体发挥自身监管职责,对其平台内存在的可疑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固定证据,协助打击网络犯罪。 (图文/赵德刚 徐巧凤)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